阿里巴巴的AI战略正经历从B端到C端的重大转向,一款名为“千问”的App试图在后发劣势下凭借技术实力与生态优势实现弯道超车。
11月17日,阿里巴巴正式宣布“千问”项目并上线同名App公测版,标志着这家科技巨头全面进军AI to C市场。
该项目由董事长兼CEO吴泳铭亲自带队,集结了上百名工程师在杭州总部秘密研发数月,被阿里核心管理层视为“AI时代的未来之战”。
01 战略转型:从B端到C端的全面拓展
阿里巴巴此次推出千问App,代表着其AI战略重心的重大调整。
此前,阿里一直将AI重心放在B端市场,通过阿里云向各行业提供模型API服务。
阿里内部人士透露,集团高层认为基于Qwen的优秀性能和国际影响力,启动千问C端之战的时机已经成熟。
这一战略转型的关键在于,将千问APP从钉钉、淘宝等B端功能中独立出来,打造为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超级APP。
阿里巴巴宣布将在2025-2027财年累计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云和AI基础设施建设,加速AI技术在电商、云计算等核心场景的深度应用。
02 技术底座:Qwen模型的强大支撑
千问App基于阿里巴巴自主研发的Qwen系列大模型打造,这一技术底座成为其与ChatGPT等全球主流AI产品竞争的核心优势。
Qwen系列模型展现出显著竞争力。
在由美国Nof1.ai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发起的“全球AI投资大赛”中,Qwen力压GPT-5、Claude等美国头部大模型,以超20%的收益率夺冠。
最新发布的Qwen3-Max模型具备256K上下文窗口处理能力,在数学推理、编程评测等多项基准测试中跻身全球前三。
截至目前,Qwen系列模型的全球下载量已突破6亿次,衍生模型超过17万个,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开源模型之一。
03 产品定位:“会聊天、能办事”的个人助手
与早期AI助手侧重于信息查询和娱乐互动不同,千问将“能办事”作为核心发展方向,试图重新定义AI生活入口的价值。
在实际测试中,记者仅发送一张鞋子图片,千问不仅能准确识别品牌,还能直接关联淘宝、1688、闲鱼等阿里旗下平台的商品链接。
这种“识别-推荐-跳转”的完整闭环能力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阿里庞大的商业生态。
阿里巴巴正计划将地图、外卖、订票、办公、学习、购物、健康等多元生活服务接入千问,推动AI从生活到生产的全方面提效。
04 市场格局:后来者如何破局
千问App入场时,面临的是竞争已趋白热化的AI助手市场。
根据QuestMobile最新统计,截至9月,国内移动端AI应用用户规模达7.29亿。
市场格局初步形成:豆包月活1.72亿、DeepSeek月活1.45亿、腾讯元宝月活3286万,而千问前身“通义”月活仅为306万。
这意味着千问需要从竞争对手那里直接争夺用户。
阿里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逐步为千问增加Agentic AI(智能体)功能,支持在淘宝、天猫等平台上用自然语言购物。
比如用户可以直接跟AI说“帮我买个适合冬天穿的羽绒服”,AI会自动完成搜索、比价、下单的全流程。
05 国际视野:与ChatGPT直接竞争
阿里巴巴并未将目光局限于国内市场,同步研发的千问App国际版将在近期上线,借助Qwen模型的海外影响力与ChatGPT直接争夺海外用户。
这种国际化雄心有其底气:Qwen系列已在全球开源社区建立了强大影响力,截至2024年9月,该系列模型全球下载量已突破6亿次。
在HuggingFace社区2024年全球模型下载量中占比超30%。
近期硅谷热议的一个趋势是,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基于Qwen来开发AI应用——这会成为阿里AI做国际化的难得机遇。
06 公测首日:流量洪峰下的技术考验
千问App上线首日即遭遇甜蜜的烦恼。
公测首日便遭遇流量洪峰,因用户涌入过载,部分服务出现拥堵和中断。
据多名用户反馈及应用内提示内容,该应用在17日官宣上线后不久便显示“入口拥堵”。
部分用户称,在对话框输入指令后无法获得响应,服务暂时不可用。
这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对阿里AI产品的高度期待,另一方面也对千问的技术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市场分析人士指出,当前AI个人助手市场正从初期的技术演示阶段,转向深入场景的应用落地阶段。
对于千问而言,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黏性。
随着千问的加入,本就火热的AI个人助手市场竞争格局将更加复杂。
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技术或产品的比拼,而是生态能力和用户体验的综合较量。